秋冬皮肤干燥怎么办?

月经不调影响怀孕吗?

怎样做才能睡得香?

糖尿病吃什么好?

脖子酸痛是颈椎病吗?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专家教你怎么五行养生

家庭医生在线 2015/7/13 11:35:19

医学指导:广东省中医院芳村消化科主任 陈延

如果说其他五脏六腑是推动身体运行的“车轮”,那么脾胃就是牵引车轮前进的“车轴”。脾为后天之本,脾是否健康,影响着五脏六腑的正常运作。

脾胃的运化功能是人体气血产生的关键,而气血是所有脏腑功能维持的基础。没有了气血,生命都难以维系,何况脏腑。

脾气升降影响五脏运行

古人认识五脏多从五行入手。在古老的河图中,东方(肝与胆)属木,位于左侧,南方(心与小肠)属火,位于上方,西方(肺与大肠)属金,位于右侧,北方(肾与膀胱)属水,位于下方,而土(脾与胃)居于中央。

其他脏腑在脾胃的周围形成了一个圆圈,就像一个车轮。而脾胃就相当于车轴,车轮的运转需要车轴来带动。所以,其他脏腑气机的运转需要脾胃气机来带动,中医称之为“执中央而运四旁”。如肝气升于左,需要脾气升清来辅助,若脾气不能升清,则肝气会当升不升而产生郁滞,从而造成精神萎靡,郁郁寡欢的状况。

脾与肝:脾胃健旺,就不会被肝“欺负”

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肝克脾。因此,一般情绪不佳的患者或者患肝病的患者,首先会出现脾胃被克的症状,如食欲下降、消化不良等。这时虽然可以使用疏肝理气的方法来治疗,但情绪变化时病情又会出现反复,所以病人会觉得病老是难断根。

对此《金匮要略》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若“脾旺”则不会受邪,也就是说,脾胃健旺了,就不会再被肝“欺负”,病也自然会痊愈了。

脾与心:补“火”可以生“土”

脾属木,心属火,火生土,心生脾。所以,很多心脏不好、慢性心衰的病人会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李东垣有“补火生土”一说,意思是通过温补心火能够增加脾胃的运化功能,临床上可以使用附子、桂枝之类的药物来补火生土。

脾与肺:培“土”可以生“金”

脾属土,肺属金,土生金,脾生肺。肺气不足按常理应该温补,但肺为“娇脏”,使用温补之品容易损伤肺津。有些肺气不固、容易感冒的患者,使用温补之品后容易出现咽干口燥等上火的情况,就与之有关。

对此中医有“虚则补其母”之说,意思是肺气虚,可以补它的母亲,也就是脾。因为津液也是脾产生的,脾胃得以补益后,不仅产生气,还产生津液,虽然速度慢一些,但减少了上火的弊端,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培土生金”。

脾与肾:相互资助,相互依存

脾属土,肾属水,土克水,脾克肾。对于肾病引起的水肿不仅可以补肾,也可以通过补脾的方法来解决,比如有一个治疗水肿很好的中药处方就叫做“实脾饮”。

另一方面,脾与肾还有一个先天后天的关系。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肾的精气有赖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的充养,而脾胃转化水谷精微又必须借助肾阳的温煦,因此,两者又是相互资助,相互依存的关系。

(本文来源:广东省中医院微信订阅号,微信号gdhtcm)

本文指导医生:
陈延

陈延教授 主任医师

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

擅长疾病: 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消化病和内镜技...[详细]

(责编:郑永仪 )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

展开剩余内容
相关问答
Q:春分养生,要注意什么?

中医讲究天人感应,二十四节气天时不同,养生方法也不同。春分,又称为“日中”、“日夜分”,是一个阴阳各半的特殊节气,人们不妨按照木、火、土、金、水五行体质来分别进行调养。  总的说来,春分阳气渐壮,此时衣着方面不要过寒、过热。应在保证夜间休息的基础上,睡好午觉,顺养阳气。多做户外运动,多晒太阳。饮食上,要戒酸增辛,健脾益肾,调和肝气。

Q:做养生调理脾胃有啥好处,脾胃不好反应在哪

脾虚和胃炎等原因引起的症状及时的口服人参健脾丸的方法治疗的同时要均衡营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喝水注意休息。、

Q:红薯有哪些养生功效?

红薯就是红薯,又分白红薯和紫红薯,一般说红薯就是白红薯,紫红薯就是紫红薯。生吃生津养胃养胃,但煮开后更容易吸收。为什么这么说?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肠胃是生化的来源,脾脏是主要的运输方式。简言之,脾脏将消化的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生食会伤害肠胃,这就是为什么吃冷食物不好的原因。讲完后为什么不能吃生地瓜再说熟地瓜。煮熟的红薯可以保养脾胃,当你肠胃不舒服的时候,可以配上红薯。就经脉而言,红薯入脾。胃两经,性甘,平。可以理解为肠胃喜欢红薯,吃红薯对他们有好处。甜和平意味着红薯性格温和,不像甜瓜(冷)。吃得太多会导致腹泻

推荐视频

查看更多

相关资讯

脾胃养生 五行养生

儿科 养生 饮食 整形 两性 问答 肿瘤
妇科 男科 新闻 美容 心理 减肥 男人
女人 肝病 眼科 糖尿 口腔 WHY 更多